【撰文/孫明德】
走過紛擾的2011年,邁入2012年,短期內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仍存在,美國失業率未見好轉,歐債問題仍為拖累全球景氣復甦的重要變數,加上新興市場國家硬著陸風險增加,這些因素都將是2012年全球經濟的觀察重點。
全球景氣經過2010年強勁復甦後,於2011年進入修正階段,除了主要先進國龐大公債及偏高失業率拖累外,同時又面對諸多突發因素影響,經濟走勢愈顯疲弱。
首先在2011年第1季,中東與北非部分國家爆發了政治動亂,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及各國匯率波動,國際油價隨之高漲,第2季則有日本311震災衝擊,使得全球資通訊及汽車供應鏈陷入混亂,第3季美國國債遭國際機構調降評等,全球股市連日重挫,各項經濟數據也開始反轉向下,第4季希臘、義大利及西班牙國家債務問題不僅無法有效解決,甚至引發歐盟內部對於整體歐元區存續問題的爭議,至此全球景氣已有陷入收縮的疑慮,多國央行於2011年12月初聯手採取行動降低美元資金成本,希望透過資金供應緩和經濟困境,但其效果仍有限。
美國政治紛擾 復甦動能不足
在主要國家中,美國經濟成長率自2009年第2季開始上揚,2011年實體經濟表現雖不如2010年,尚屬溫和復甦態勢,2011年前3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.2%、1.6%及1.5%,但直到2011年第3季為止,超過9%的失業率仍遠高於危機前水準,形成所謂的「失業型復甦」,使其經濟無法全面改善。
除了前述外部不利因素影響美國金融面表現外,2011年在美國國內發生了兩大事件,首先是美國聯準會(Fed)在金融海嘯後執行的量化寬鬆政策,由於國內爭議與國際反彈,認為此措施對其經濟基本面的效益不大,反而造成各國貨幣對美元升值的壓力,以及原物料及大宗物資價格上揚,引發全球性通膨壓力,使得聯準會決定暫時停止此類型的貨幣政策,貨幣政策由寬鬆轉向中性。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國際商情雙周刊》第333期】。
轉貼來源:UDN新聞網
CITD